2025年6月24日上午,泰和泰(福州)律师事务所迎来了一群怀揣法律热忱的 “探索者”—— 福建江夏学院2024级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师生一行。在带队老师涂富秀、黄礼锵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聚焦法学教育、职业规划与行业前沿的深度交流,近距离感受法律实务的脉搏与律所的文化氛围。我所林啸、周苏嘉、李秋云、郑翔律师出席座谈会,与同学们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交流。
林啸律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引导师生一行有序参观了律所的办公环境。从高效协作的办公区到承载荣誉的文化展示,让法学院师生们对泰和泰(福州)律师事务所的专业与严谨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知。
在座谈会上,泰和泰福州办公室合伙人、2024级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班主任林啸律师与周苏嘉、李秋云、郑翔等实务导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执业经验,为同学们带来了专业化、立体化的成长建议与行业洞见。
首先,林啸律师着重阐述了法律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逻辑思维。他提出,清晰、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法律人区别于其他职业、安身立命并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在日常学习和案例分析中更清晰地看到相应的本质。他建议在日常的思维中,尽量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形成逻辑思维习惯,便于以后对复杂事实中,做到尽量精准提炼法律争议可能涉及的焦点,运用逻辑进行论证和表达。
周苏嘉律师聚焦法学学习方法的深化,提出:学习法律不能满足于法条表面,要深入解构其底层逻辑,探寻法理学精神与具体部门法规则的内在联系,构建严谨的法律思维。他以《公司法》为例,引导同学们思考“股东增减为何需股东会决议”“公司登记信息(股东、注册资本)的必要性”等问题,从而理解“人合性”与“登记外观主义”等核心法律逻辑的价值。周律师还特别建议同学们将宏观思维与微观管理结合,养成精细的日程规划习惯,以自律应对未来从事高强度、多任务的法律工作。
李秋云律师分享了能力拓展与实践积累的经验,她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才能自如应对日益复杂的法律需求。在实习方面,她建议充分利用大一、大二暑期及大四毕业实习的窗口期,开展多元化的岗位实习,突破公检法系统或律师事务所的传统范畴,通过沉浸式实践深入洞察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真实法律痛点,将实习方向与个人兴趣及未来职业规划形成有机契合。此外,她提倡“以考促学”,在准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同时,可考虑考取多领域的证书,既能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也能为未来就业拓宽路径。
郑翔律师则将目光投向科技浪潮下的法律行业,提出深刻洞见:人工智能已演变为法律人的“数字器官”。AI已深度融入法律检索、文书起草等工作流程,如同人类肢体的自然延伸。然而,他着重强调,这一强大“器官”必须由人的大脑指挥,法律人在未来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应该侧重于对AI的输出内容和思考过程进行判断和修正,确保法律人最终输出观点的准确性、逻辑严谨性及法律适用的正当性。他勉励学子:“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虽然权威观点是重要基石,但法律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发展性,权威观点也可能随时代的不同而进行修正,保持质疑的态度是法律人最重要的思维习惯。
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带队老师涂富秀代表学院对泰和泰福州办公室提供的宝贵交流机会和实习平台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就本所郑晖律师在第四届“一带一路”实务模拟谈判国际大赛中对学院代表队的专业指导再次表示了感谢。
涂富秀老师表示,此次参访为法科学子搭建了宝贵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让同学们得以跳出课本,让抽象的法理变得可触可感,直面行业前沿动态与资深法律人的真知灼见,对同学们明确学习方向、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期待未来能继续与泰和泰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就律师职业发展路径、特定法律领域的前景、法学学习方法等关心的问题,与在场的各位律师进行了面对面畅聊。四位律师结合自身经历,耐心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律所作为连接理论与实务的关键实践平台,在此过程中扮演着 “法治生态孵化器” 的角色。此次福建江夏学院师生的到访交流,通过 “高校人才培养 – 律所实务反哺” 的双向机制,让法律职业的火种从校园走向社会。
我所始终将支持法学教育、培养未来法律人才视为己任,通过开放律所、提供实践交流平台、分享行业经验等方式,致力于帮助在校学子更直观地了解法律实务,提升职业素养。未来,泰和泰福州办公室将继续深化与院校的合作,积极探索更多形式的交流活动,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泰和泰福州律师事务所